时间: 2025-05-01 02:56: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56:46
息事宁人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平息事端,使人们安宁。基本含义是指在冲突或纠纷中采取妥协或和解的态度,以避免事态扩大,维护和谐稳定。
息事宁人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原文是“息事宁人,以和为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强调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冲突。
在**传统文化中,息事宁人被视为一种美德,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和“中庸之道”。在社会生活中,这种态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息事宁人 这个词汇给人以平和、宽容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和谐、智慧和成熟。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冲突时保持冷静和理性,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同事间的争执,通过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成功地帮助他们找到了和解的方法,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在诗歌中,可以将“息事宁人”融入到描述和谐社会的意象中:
春风拂面,息事宁人,
和谐之音,绕梁三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和谐场景的画面,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笑容满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轻柔的音乐,如钢琴曲,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smooth things over”或“to make pea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含义相似,都是指通过和解来平息冲突。
息事宁人 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处理冲突的智慧,也反映了追求和谐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学和应用这个词汇,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冲突情境。
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我承认我是抱着“~”的苦衷来接受它的。
1.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
2.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3.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