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7:38
“恭行天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罪恶行为的严厉惩罚,强调这种惩罚是天意所归,具有神圣不可违抗的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恭行天罚”常用于描述正义的力量对邪恶的制裁,如历史小说或神话故事中,描述神明或英雄对恶人的惩罚。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法律或道德讨论中,可能会被引用以强调正义的必然性。
同义词:天谴、天诛、天罚 反义词:赦免、宽恕、仁慈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强调惩罚的必然性和神圣性方面与“恭行天罚”相似,但在情感色彩和具体用法上有所不同。
“恭行天罚”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和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和道家对天命和天意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正义和天意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天罚被视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是对人类行为的最终审判。这种观念在古代法律和道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恭行天罚”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庄严和敬畏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正义的执行和天意的不可违抗。它激发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深思,同时也可能引起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法律、道德或**问题时,可能会被引用以强调正义的必然性和神圣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星辰见证,恭行天罚,恶者终将受惩。”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英雄执行天罚的画面,充满力量和庄严。在音乐中,可以选择庄严的交响乐,营造出一种神圣和不可侵犯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通过“divine retribution”或“divine justice”来表达,虽然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正义和天意的结合。
“恭行天罚”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个表达正义和天意的词汇,也是对道德和法律的一种深刻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化的精髓。
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诸帅戮力,~。
1.
【恭】
(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 、 《尔雅》-恭,敬也。 、 《礼记·曲礼上》疏-何胤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何之所说,从多举也。 、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执辔愈恭。
【组词】
恭默、 恭倨、 恭恪、 恭敬、 恭和、 恭逢其盛、 恭素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3.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4.
【罚】
(会意。小篆字,从刀,从詈(lì,骂人)。“刀”指刑法。本义:处罚,惩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罰,罪之小者。从刀、从詈,会意。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 、 《墨子经》-罚上报下之罪也。 、 《周礼·司救》。注:“挞击之也。”-三让而罚。 、 《周礼·司市》。注:“播其肆也。”-小刑宪罚。 、 《楚辞·惜诵》-忠所罪以遇罚兮。 、 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清·方苞《狱中杂记》-皆不应重罚。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组词】
罚规、 罚约、 罚弗及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