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4: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4:19
“国际纵队”(International Brigades)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指在193*年至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组成的军事单位,他们支持西班牙共和国对抗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民族主义军队。这些志愿者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他们中许多人是共产主义者或社会主义者,响应国际主义的号召,为反对法西斯主义而战。
在文学和口语中,“国际纵队”常被用来象征国际团结和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历史学和政治学中,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于探讨国际干预、意识形态冲突和战争中的志愿行动。
同义词:国际志愿者、国际军团 反义词:民族主义军队、法西斯部队
“国际纵队”一词源于西班牙内战期间的实际军事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成为历史和政治讨论中的一个固定术语,用以指代那些跨越国界为共同目标而战的志愿者。
在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政治氛围中,“国际纵队”代表了国际主义和反法西斯主义的理想。它反映了当时全球范围内对法西斯主义威胁的共同担忧和抵抗。
提到“国际纵队”,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英雄主义、牺牲和国际团结。这个词激发了对那些为理想而战的志愿者的敬意和感慨。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历史课程中学*过关于国际纵队的内容,这让我对国际主义和志愿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国际纵队”作为象征,表达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
在硝烟中挺立,国际纵队的旗帜高扬,
跨越国界,心连心,为自由而战。
通过观看关于西班牙内战的纪录片或电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国际纵队的形象和他们在战场上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国际纵队”可能被翻译为不同的词汇,但其核心意义——国际志愿者的军事组织——是普遍存在的。
“国际纵队”是一个充满历史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也象征了人类对正义和团结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和文化背景。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际】
(形声。从阜(fù),祭声。本义:两墙相合之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际,壁会也。
3.
【纵】
(形声。从糸(mì),从声。本义:松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纵,缓也。 、 《南齐书》-蓬发施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组词】
纵缓、 纵弛
4.
【队】
(形声。本义:从高处掉下来。是“坠”的本字)。
坠落。
【引证】
《说文》-队,从高陨也。俗字作坠。 、 《考工记·轮人》-殷亩而驰不队。 、 《礼记·檀弓下》-退人若将队诸渊。 、 《左传·庄公八年》-公(齐襄公)惧,队于车。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陈入城,板队而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