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00:0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0:09:43
气势熏灼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气势、熏、灼。其中,“气势”指的是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气魄;“熏”通常指烟、气等物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灼”则有烧焦、炙热的意思。结合起来,“气势熏灼”形容某人或某事物的气势非常强大,如同烈火般炙热,能够强烈地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心理。
在文学作品中,“气势熏灼”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重大的震撼力,如描述一位将军在战场上的威武之姿,或是描述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描述某些具有强烈影响力的人物或时,仍能体现出其生动形象。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等,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或军事行动的影响力。
同义词:
反义词:
“气势熏灼”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构成的单字在古代汉语中均有广泛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更加抽象和强烈的气势,成为描述人物或**影响力的一个有力工具。
在**文化中,强调气势和气魄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往往被赋予气势熏灼的特质,以此来强调他们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形容那些具有强烈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的人物。
“气势熏灼”这个词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让人联想到烈火、力量和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敬畏感和钦佩之情,同时也可能引起一些人的不安或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观看一场演讲时感受到演讲者的气势熏灼,他的话语和姿态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让人印象深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言辞如烈火,气势熏灼,燃烧着听众的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身着战袍的将军,手持长剑,目光如炬,周围的空气仿佛都被他的气势所炙烤。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激昂的进行曲,让人感受到那种不可一世的气势。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we-inspiring”或“overwhelming presence”,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能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影响力和震撼感。
“气势熏灼”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能够形容人物的气势,还能够描述的影响力。在学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我更加理解了汉语中对于气势和气魄的重视,以及它在文化和语言中的重要地位。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为我提供了一个生动且有力的工具,用以描述那些具有强烈影响力的人物和。
康熙中,满洲大臣以权位相尚者,惟索额图、明珠,一时气势熏灼。
1.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2.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
3. 【熏】
4.
【灼】
(形声。从火,勺声。本义:烧,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灼,炙也。 、 《诗·节南山》笺-皆忧心如火灼烂之矣。 、 《史记·龟策传》-征丝灼之。 、 《淮南子·泛论》-不可灼也。 、 《楚辞》-唐虞点灼而毁议。 、 《书·洛诰》-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
【组词】
灼艾、 灼臂落发、 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