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2:40
国际法是指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条约、国际*惯、一般原则、司法判决和学者的学说等多种来源。国际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际秩序,促进国家间的和平与合作。
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一词源于拉丁语“ius gentium”,意为“万民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法的概念和范围不断扩展,涵盖了更多的国际关系和全球性问题。
在国际社会中,国际法被视为维护国际秩序和促进全球合作的重要工具。它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法律体系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协调。
国际法常常让人联想到国际合作、和平解决争端以及全球治理。它代表了人类对于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有序的国际社会的追求。
在国际贸易中,了解国际法对于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例如,遵守国际贸易法规可以避免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
在诗歌中,国际法可以被用来象征全球团结和共同责任:
在法律的海洋中,我们航行, 国际法的光芒,指引方向, 和平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路, 共同的责任,连接每一个心。
国际法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国际法院的徽章、联合国大会的场景,或者象征和平的鸽子。听觉联想可能包括国际会议的讨论声、国际条约的签署仪式的音乐。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国际法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概念和目的是普遍的。例如,在法语中,国际法被称为“droit international”。
国际法是理解和参与全球事务的关键工具。它不仅影响国际关系,也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商业活动。深入学*国际法有助于提高对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认识,促进更加和谐的国际社会。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际】
(形声。从阜(fù),祭声。本义:两墙相合之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际,壁会也。
3.
【法】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同基本义。
【引证】
《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 《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盐铁论·诏圣》-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 《管子·心术》-杀戮禁诛谓之法。 、 《大戴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 、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