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4: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4:44
国际日期变更线(International Date Line,简称IDL)是地球上的一条假想线,大致沿着180度经线,用于区分地球上不同日期的分界线。当跨越这条线时,日期会发生变化,通常是增加或减少一天。
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当时为了解决全球航海中日期计算的混乱,国际经度会议(1884年)确定了这条线。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这条线的实际位置有时会根据政治和地理因素进行微调。
在某些文化中,国际日期变更线被视为一种神秘的界限,象征着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生命的流逝。在一些太平洋岛国,如斐济和萨摩亚,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位置对当地文化和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
提到国际日期变更线,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旅行、探险和时间的流逝。它也可能引发对时间本质和人类对时间感知的哲学思考。
在规划跨国旅行时,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位置可以帮助避免日期和时间上的混淆。例如,从亚洲飞往北美时,跨越这条线意味着日期会减少一天。
在诗歌中,可以将国际日期变更线比喻为生命的界限,每次跨越都象征着新的开始或结束。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地球上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以及跨越这条线时的日期变化。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基本一致,但其象征意义和使用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太平洋岛国的文化中,这条线可能与神话和传说联系在一起。
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不仅在专业领域有实际应用,也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全球时间和日期的协调,以及时间在人类文化中的多重意义。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际】
(形声。从阜(fù),祭声。本义:两墙相合之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际,壁会也。
3.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
4.
【期】
(形声。从月,其声。金文从日,其声。战国古文从日,丌(qí)声。日、月都有表时间的意思。本义:约会,约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会者,合也,期者,邀约之意,所以为会合也。”-期,会也。 、 《易·归妹》-归妹愆期。 、 《管子·侈靡》。注:“匝一月曰期。”-若旬虚期于月津。 、 《礼记·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叔孙旦而立期焉。 、 《史记·留侯世家》-与老人期,后何也? 、 《世说新语·方正》-与友期行。
5.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
6.
【更】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引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组词】
更无六耳、 更若、 更待
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 《资治通鉴》-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7.
【线】
(形声。从糸(mì),戔(jiān)声。本义:用棉麻丝毛等材料拈成的细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糸,泉声。-线,缕也。 、 《公羊传·僖公四年》-中国不绝如线。 、 《红楼梦》-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
【组词】
线儿提的、 毛线;丝线;缝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