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3: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3:33
“七纵七擒”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军事策略。字面意思是“七次放走,七次捉回”,比喻对敌人或对手采取反复无常的手段,使其无法逃脱或反抗。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策略高明,能够反复控制对方,使其无法逃脱。
在文学作品中,“七纵七擒”常被用来描述智谋或策略的运用,尤其是在历史小说或战争题材的作品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故事或历史**来传达类似的意思。在专业领域,如军事策略或商业谈判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高超的策略和控制能力。
“七纵七擒”最早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了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次放走和七次捉回的策略。这个成语随着历史故事的流传而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描述智谋和策略的经典表达。
在文化中,“七纵七擒”不仅是一个军事策略的描述,也象征着智慧和策略的胜利。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对于智谋和策略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复杂局势中寻求胜利的智慧。
这个成语给人以智谋和策略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的氛围。它可能激发人们对策略和智慧的赞赏,同时也可能让人感到一种复杂和难以捉摸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运用类似“七纵七擒”的策略,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方案,最终成功地引导团队达成目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七纵七擒,智谋深似海, 策略如风,掌控全局在。”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敌人如同被无形的手牵引,反复被放走又捉回。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紧张的背景音乐,增强策略和智谋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策略可能被描述为“猫捉老鼠”的游戏,强调反复追逐和控制的策略。
“七纵七擒”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古代军事策略的描述,也是一种智慧和策略的象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的智谋文化。
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何处在,茅花枥叶盖神坛。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为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撤军时,南方彝族首领孟获纠集残兵余勇来袭击蜀军。双方一交锋就活捉孟获。诸葛亮从大局出发放他回家。孟获先后七次被捉住,最终真心归顺蜀国
1.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2.
【纵】
(形声。从糸(mì),从声。本义:松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纵,缓也。 、 《南齐书》-蓬发施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组词】
纵缓、 纵弛
3.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4.
【擒】
(形声。从手,禽声。本义:捕捉。古籍本作“禽”)。
同本义。
【引证】
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组词】
擒捕、 擒捉、 擒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