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4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48:37
词汇“改纂”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对文本、文献或资料进行修改、编辑或重新编排的行为。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改纂”进行深入分析:
“改纂”的字面意思是修改和编纂。其中,“改”指的是改变、修正,而“纂”则指的是编纂、整理。结合起来,“改纂”通常指对已有文本进行修订和整理,以提高其准确性、清晰度或适应新的需求。
“改纂”一词源于汉语,其中“改”字古已有之,意为改变、修正;“纂”字则有编纂、整理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改纂”逐渐成为描述文本修订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对文献的改纂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古代的经书、史书的修订都是重要的文化活动。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电子文档的改纂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改纂”一词给人的感觉是严谨和专业,它让人联想到对细节的关注和对质量的追求。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人们对知识传承和文本精确性的尊重。
在学术写作中,我经常需要对论文进行改纂,以确保论点的清晰和论据的充分。这种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改纂在提高文本质量中的重要性。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将“改纂”融入到描述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变迁中:
岁月如梭,字句间改纂,
记忆的篇章,一次次修订。
在视觉上,“改纂”可能让人联想到书页上的标记和修改痕迹;在听觉上,它可能与编辑室中的键盘敲击声和讨论声相联系。
在英语中,与“改纂”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revise”或“edit”,它们在语义上与“改纂”相似,但在使用*惯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改纂”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在文本处理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学术、出版还是日常生活中,改纂都是确保信息准确和表达清晰的关键步骤。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重视改纂的作用,并尝试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一词汇。
1.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
2.
【纂】
(形声。从糸(mì),算声。本义:赤色的丝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纂,似组而赤。 、 《汉书·景帝纪》-锦乡纂组,害女红者也。 、 《国语·齐语》-缕纂以为奉。
【组词】
纂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