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9:22
改良主义是指一种政治和社会思想,主张通过逐步的、非革命性的改革来改善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而不是通过彻底的革命来推翻它们。改良主义者通常认为,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式可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而不必采取激进的手段。
在政治语境中,改良主义常与革命主义相对立,前者主张温和的改革,后者主张彻底的变革。在社会学领域,改良主义可能涉及对教育、医疗、经济等社会系统的逐步改进。在文学作品中,改良主义可能被用来描述主人公对社会不公的温和反抗。
同义词:渐进主义、改革主义、温和主义 反义词:革命主义、激进主义、颠覆主义
改良主义一词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当时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促使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提出通过渐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改良主义逐渐成为一种广泛接受的社会和政治理念。
在西方社会,改良主义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尤为盛行,特别是在英国的工党和社会民主主义中。在,改良主义在清末民初时期也有所体现,如戊戌变法。
改良主义给人以温和、理性、务实的印象,它强调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冲突和对抗。这种理念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和平变革的希望和信心。
在我的生活中,改良主义的理念体现在我对环境问题的态度上。我相信通过逐步的环保措施和公众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逐步改善环境状况,而不是寄希望于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改良主义”:
在变革的风中,改良主义的种子
悄然播撒,不急于破土而出
它们在温和的阳光下,慢慢生长
以渐进的步伐,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政治家在议会中发表演讲,背景是和平的抗议人群,手中举着标语,上面写着“和平改革”。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改良主义的理念。
在不同文化中,改良主义的理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东亚文化中,改良主义可能更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而在西方文化中,它可能更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通过对“改良主义”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它在社会和政治变革中的重要性。它提供了一种温和而务实的变革路径,强调通过合作和对话来解决问题。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以丰富我的思考和交流。
1.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
2.
【良】
(形声。本义:善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良,善也。 、 《诗·邶风·日月》-德音无良。 、 《诗·鄘风·鹑之奔奔》-人之无良。 、 诸葛亮《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
【组词】
天良、 驯良、 良正
3.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