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3:13
“死口”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有两个主要含义:
“死口”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死”和“口”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即“紧闭的口”。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固执的一面。
在**文化中,“死口”可能被视为一种负面特质,因为它暗示了不愿意沟通和改变的态度。在强调集体和谐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固执的行为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利于团队合作的。
“死口”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僵硬、不灵活和难以沟通的情境。它可能让人感到挫败或无奈,尤其是在需要合作和沟通的场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过一些“死口”的人,他们的固执可能让交流变得困难。例如,在家庭讨论中,如果有一位成员总是“死口”,不愿意听取其他人的意见,这可能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
在诗歌中,可以将“死口”用来形容一个沉默的湖泊,它的水面平静如镜,不对外界的喧嚣做出任何反应,象征着一种深邃的沉默和固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ight-lipped”或“stubborn”,它们在描述固执和沉默的特质上与“死口”有相似之处。
“死口”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它不仅描述了人的行为特征,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对沟通和改变的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意图和感受。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