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0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08:30
死因:指导致个体死亡的原因,可以是自然因素(如疾病、衰老)或非自然因素(如事故、自杀、他杀)。
“死因”一词在中文中直接表达了导致死亡的原因。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更为隐晦或具体,如“暴卒”、“病逝”等。随着医学和法律的发展,对死因的精确描述变得更为重要。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对死因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各异。在一些文化中,死因可能是一个禁忌话题,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公开讨论,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健康和安全的问题时。
提及“死因”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悲伤、恐惧或好奇。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不可预测性以及对未知的恐惧。
在个人生活中,死因的讨论可能出现在家庭成员的去世后,或者在参与公共讨论(如疫情、灾难)时。
在诗歌中,死因可以被用来象征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花开花落,死因无常, 生命的旋律,终将停歇。”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cause of death”,德语的“Todesursache”,都直接表达了导致死亡的原因。不同文化对死因的讨论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是相通的。
“死因”是一个涉及生命、死亡和法律等多个层面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终结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死因”是重要的,它不仅涉及语言的精确性,也触及文化和情感的深层次。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因】
(会意。从囗(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按即茵之古文。江说是也。”-因,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