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4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44:48
放笔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停止书写或绘画,将笔放下。基本含义是指在完成书写或绘画活动后,将笔从手中放下,表示活动的结束。
“放笔”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放”和“笔”两个字组成。在古代,书写工具主要是毛笔,因此“放笔”特指放下毛笔。随着现代书写工具的多样化,这个词汇的含义也逐渐泛化,不再局限于毛笔。
在**传统文化中,书写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因此“放笔”在某种程度上也承载了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如完成一件重要作品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放笔”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一种完成感和放松感。联想上,它让我想到一个作家在深夜完成一部作品后,放下笔,望着窗外的星空,享受着创作带来的宁静和满足。
在我的生活中,每当我完成一篇重要的文章或报告时,我都会有一种“放笔”的感觉,那是一种解脱和成就感的混合体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放笔”:
夜深人静,星光点点,
我放笔于案,思绪万千。
文字如流水,汇成篇章,
放笔一刻,心随风远。
视觉上,“放笔”让我联想到一个安静的书房,一盏柔和的灯光下,一个人轻轻放下手中的笔。听觉上,可能是一阵轻柔的音乐,伴随着笔尖与纸张分离的细微声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t down the pen”或“lay down the pen”,虽然在字面上略有不同,但表达的含义相似,都是指停止书写动作。
通过对“放笔”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和含义。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还承载了文化、情感和象征意义。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它在不同场合的恰当使用,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笔】
(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 、 《礼记·曲礼》-史载笔,士载言。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不能竟书而搁笔。
【组词】
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 笔帕之敬、 笔楮难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