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7:39
词汇“对嘴对舌”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它可能是由两个部分“对嘴”和“对舌”组合而成,这两个部分在汉语中各自有其含义,但组合起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定义。因此,我将分别分析“对嘴”和“对舌”,并尝试从中提取可能的含义和用法。
由于“对嘴对舌”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其词源和演变不明确。可能是由“对嘴”和“对舌”这两个词汇组合而成,用以强调言语上的直接交锋。
在**文化中,言语上的直接冲突通常被视为不礼貌或不和谐的,因此“对嘴对舌”可能在某些语境下带有负面的含义。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冲突和对抗的场景,给人带来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或者朋友之间的激烈讨论。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对嘴对舌”用作形容两个人物之间的激烈对话,增加情节的紧张感。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展示两个人面对面争论的场景,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强化“对嘴对舌”的含义。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词汇来实现,例如英语中的“arguing face to face”。
尽管“对嘴对舌”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但它可以作为一个形象的表达方式,用来描述言语上的直接冲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复杂的社交场景。
那里那么大工夫和他对嘴对舌的?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嘴】
(嘴,本作觜。嘴是后起的累增字。形声。从口,觜(zuǐ)声。本义:同“觜”。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
同本义。
【引证】
《集韵》-觜,鸱旧头上角觜。或作嘴。
3.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4.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