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1: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1:14
对天发誓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向着天空发誓,表示誓言的严肃性和不可违背性。这个成语强调了发誓者对于誓言的真诚和决心,通常用于表达极端的承诺或保证。
“对天发誓”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人们对天地的敬畏,认为天地是最高的存在,因此向天地发誓被视为最严肃的承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誓言的严肃性和不可违背性——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天地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因此向天地发誓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承诺。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诚信和承诺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和严肃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英雄或侠客在关键时刻对天发誓的场景,充满了悲壮和决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朋友之间使用这个成语来强调我的承诺或保证,比如在承诺完成某项任务时说:“我对天发誓,一定会做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对着夜空发誓,
星辰为证,爱永不变。
月光下,誓言如剑,
刺穿黑暗,照亮心间。
想象一个古代战场上的将军,面对着天空,手持长剑,大声发誓,誓要保卫家园。这个场景充满了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wear on my life”或“swear to Go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誓言的严肃性和不可违背性。
“对天发誓”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表达承诺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他也不请我,他也不想我。他那日对天发誓,亲笔写了贬书,怎么又肯想我,又肯着你远来请我?
我们~:一定要夺取冠军。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4.
【誓】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誓,以言约束也。 、 《礼记·曲礼》-约信曰誓。 、 《书·甘誓》。注:“要信也。”-予誓,告汝誓命。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司射西面誓之。 、 《左传·隐公元年》-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赵长卿《贺新郎》-终待说山盟海誓。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为誓与城为殉。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组词】
誓志、 誓死不贰、 誓辞、 誓戒、 誓剑、 誓书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