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8:34
对口(duì kǒu)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两个或多个事物在位置、形状、功能等方面相互对应或匹配。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也可以指两个或多个方面在内容、性质或目标上的一致性或协调性。
“对口”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对”和“口”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对”有相对、对应的意思,“口”则指形状或位置。随着语言的发展,“对口”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匹配和协调的含义。
在文化中,“对口”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和谐与一致性,这与人追求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契合。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也倾向于寻找与自己“对口”的伙伴或工作,以实现更好的合作和发展。
“对口”这个词给人一种积极、和谐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事物之间的完美匹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理解。这种联想有助于在交流中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经寻找一份与我的专业背景和兴趣都非常对口的工作,这让我在工作中感到非常满意和充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对口”:
心灵的对口,无需言语, 默契的旋律,在空气中回旋。 彼此的目光,交汇成诗, 和谐的篇章,在时光中流传。
在视觉上,“对口”可以联想到两个形状完全吻合的拼图,或者两个音符在乐谱上完美地对齐。在听觉上,它可以联想到两个乐器和谐地演奏同一旋律,产生美妙的和声。
在英语中,“对口”可以对应为“match”或“fit”,但这些词汇在英语中的使用可能没有“对口”在中文中那么强调和谐与一致性。
通过对“对口”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个词不仅在描述事物之间的匹配和协调时非常有用,而且在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和谐关系时也非常贴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和生动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