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0:52
“三曹对案”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法律术语。字面意思是三方(通常指原告、被告和证人)在法庭上对质,以查明案件真相。这个成语强调了在法律程序中,通过多方对质来确保事实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曹对案”源自**古代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法律文献中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法律领域,也可以用来描述任何需要多方对质的情况。
在**传统文化中,法律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工具。因此,“三曹对案”这个成语体现了对法律程序的尊重和对事实真相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肃、正式的感觉,联想到法庭上的庄重氛围和法律的权威性。它也让人想到追求真相和公正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需要多方讨论或对质的情况,例如团队会议、家庭讨论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三曹对案明真相,法庭之上显公正。”
想象一个法庭场景,法官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原告、被告和证人依次发言,这种场景给人一种庄重和严肃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法律程序可以用“trial by jury”(陪审团审判)来描述,强调通过多方参与来确保审判的公正性。
“三曹对案”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法律程序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也反映了追求真相和公正的社会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复杂的法律和社会现象。
第一殿秦广大王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
一个偷情,一个寻拿,拿住了~,我也无回话。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曹】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两曹,今俗所谓原告被告也。
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
【引证】
《资治通鉴》-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组词】
曹干、 曹掾、 曹务、 法曹
3.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4.
【案】
(形声。从木,安声。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同本义。
【引证】
《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 《后汉书·梁鸿传》-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组词】
捧案;案杯
1. 【三曹】 捧案;案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