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0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00:28
对垒:字面意思是指两军相对而立,准备交战。基本含义是指双方对立、对抗,通常用于比喻性的语境中,表示双方在某个领域或问题上进行激烈的竞争或争论。
“对垒”一词源于古代军事用语,原指两军在战场上相对而立,准备交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比喻性的语境中,用于形容任何形式的对抗或竞争。
在**文化中,“对垒”常常与武侠小说中的剑客对决、历史战争中的军队对抗等形象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对抗和竞争的传统观念。
“对垒”一词往往带有一种紧张和激烈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对抗、竞争和挑战。这种情感反应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和进取心。
在学生时代,我曾参加过学校的辩论赛,那时我们两队选手就是在对垒中展示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口才,那种紧张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可以将“对垒”融入到描述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对抗中,如:
山与海对垒,
波涛与岩石较量,
岁月无声,
见证每一次碰撞。
在英语中,“对垒”可以对应为“confrontation”或“duel”,前者更侧重于对抗的抽象概念,后者则更具体地指一对一的决斗。
“对垒”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具体的对抗场景,还体现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竞争和挑战。通过深入理解这一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垒】
(形声。从土,畾(雷)声。本义: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垒,军壁也。 、 《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 、 《周礼·夏官·量人》-营军之垒舍。 、 《左传·僖公十九年》-因垒而降。 、 《左传·宣公十二年》-摩垒而还。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于城内更筑坚垒。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
【组词】
垒培、 垒尉、 垒和、 垒口、 垒舍、 深沟高垒;两军对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