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7:42
词汇“束装盗金”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束装”指的是整理行装,准备出发;“盗金”则指的是偷窃金银财物。将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能意味着某人整理行装准备去偷窃金银财物。然而,这个词汇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并不常见,可能只是一个字面组合,没有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
由于“束装盗金”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汇,可能是为了描绘一个特定角色的行为或心理状态。
由于“束装盗金”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历史不详。可能是由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用于特定语境。
在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故事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对贪婪和违法行为的批判。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负面情感,如厌恶、警惕,因为它涉及到盗窃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犯罪行为或文学作品时。
在创作中,可以将“束装盗金”用于描绘一个角色的内心活动,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复杂性。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夜晚、阴影、紧张的音乐,以及角色在暗中准备行动的画面。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因为“束装盗金”不是一个常用的表达方式。
“束装盗金”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语言学习中不太重要,但它展示了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特定语境下,它可以用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嫌或疑心,诚亦难分。动容窃斧,~,又何足论也。
汉朝时期,郎官隽不疑侍奉汉文帝,他的同事请假回家,误把同宿舍的另一个的金钱带回家了。那个同事认为是隽不疑拿了。隽不疑知道不能分辩就拿自己的金子给丢金的人。后来误拿金子的人回来了,把金子还给丢金人,丢金人十分惭愧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装】
(形声。从衣,壮声。本义:行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装,裹也。 、 《史记·郦生陆贾传》-橐中装。 、 张衡《思玄赋》。注:“束也。”-简元辰而俶装。 、 《文选·傅毅·舞赋》-顾形影,自整装。 、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卷契而行。 、 《战国策·燕策》-为装遣荆轲。
【组词】
装囊、 装束
3.
【盗】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同本义。
【引证】
、 《荀子·脩身》-窃货曰盗。 、 《庄子·山水》-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 《左传·文公十八年》-盗器为奸。 、 《荀子·不苟》-盗名不如盗货。 、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国人善盗乎?
【组词】
偷盗、 盗跖下惠、 盗名
4.
【金】
(会意。金文字形。从人(表示覆盖),从土,从二。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本义:金属)。
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
【引证】
《说文》-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錬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 、 《尔雅·释地》-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 、 《易·妒》-系于金柅。 、 《书·禹贡》。注:“铜三色也。”-惟金三品。 、 唐·李朝威《柳毅传》-项掣金锁。
【组词】
五金、 白金、 金背、 金钥、 金荷、 金铺、 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