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0:1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0:16:10
束薪:字面意思是指捆绑起来的柴火。在汉语中,它通常指代一捆或一束的木柴,用于燃烧或作为燃料。
“束薪”一词源远流长,最早见于《诗经》,其字面结构“束”表示捆绑,“薪”表示柴火,合起来即捆绑的柴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束薪”常与简朴、勤劳的生活态度相联系。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尊重,以及对简单生活的赞美。
提到“束薪”,我联想到的是乡村的宁静和田园生活的简单美好。它唤起一种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尊重。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束薪”,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这个词常常让我感受到古人生活的真实和朴素。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束薪”:
在黄昏的余晖中,
我背起一束薪,
走向温暖的家园,
心中满是宁静与满足。
视觉上,“束薪”让我想到夕阳下,一个身影背着柴火的画面,温暖而宁静。听觉上,可能是柴火燃烧时的噼啪声,带来一种温馨和安全感。
在其他文化中,如北欧国家,“束薪”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冬季取暖方面。不同文化中,这个词都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活的方式紧密相关。
“束薪”这个词虽然简单,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在现代社会,尽管我们不再频繁使用这个词,但它提醒我们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并欣赏简单生活的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薪,荛也。 、 《礼记·月令》。注:“大者可析谓之薪。”-收秩薪柴。 、 《周礼·委人》。注:“粗者曰薪,细者曰蒸。”-薪蒸材木。 、 《诗·小雅·无羊》-以薪以蒸。 、 《管子·轻重甲》-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荛。 、 《礼记·曲礼》-某有负薪之忧。 、 《孟子》-毁伤其薪木。 、 《聊斋志异·狼三则》-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组词】
薪火、 薪桂、 薪柴、 薪樵
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资治通鉴·唐纪》-负薪刍助之。 、 宋·苏洵《六国论》-抱薪救火。
【组词】
薪采、 薪桂、 薪蒸、 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