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8:26
“改节易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改变节操和行为准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道德品质或行为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通常是指从不好的变为好的,或者从好的变为不好的。
在文学作品中,“改节易操”常用来描述人物的性格转变,尤其是在面对重大**或道德考验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讨论或文章中,它可以用来严肃地评论一个人的品行变化。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个体的行为模式和道德选择。
同义词中,“变节”强调的是背叛原有的信仰或团体,而“改弦更张”和“改过自新”则更多指的是改变行为或态度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改正错误。反义词则强调保持一贯的行为或态度。
“改节易操”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古代,节操被视为人的重要品质,而“改节易操”则是对这种品质变化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但其核心含义——即道德或行为上的根本变化——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节操被视为人的重要品质,因此“改节易操”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道德和伦理意义。它不仅用于评价个人的行为,也用于评价政治人物或公众人物的品行。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严肃和庄重的,因为它涉及到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重大的生活转变或道德考验,以及随之而来的责任和后果。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朋友在经历了家庭变故后,改节易操,从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变成了一个非常负责任和关心他人的人。这个变化对他的家人和朋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风雨过后,他改节易操,
从迷茫中走出,成为指引的灯塔。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面临选择的画面。在听觉上,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严肃的讨论或庄重的演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hange one's ways”或“turn over a new leaf”,它们都表达了改变行为或态度的意思,但没有“改节易操”那样强调道德品质的变化。
“改节易操”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变化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反映了个人成长的可能性,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人品行的期待。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道德和伦理概念。
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彼有~者,必其始非真性,有矫而为之者。
1.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
3.
【易】
(象形。本义:蜥易)。
换,交换。
【引证】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 、 《战国策·魏策》-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 、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易寡人之璧。 、 《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 、 李斯《谏逐客书》-移风易俗。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组词】
易筋经、 易箦、 易货、 易地、 易身
4.
【操】
(形声。从手,(sào)声。本义:拿着,握在手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操,把持也。 、 《礼记·曲礼》-操右契。 、 《礼记·学记》-不学操缦。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盖以操之为巳蹙矣。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 、 《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
【组词】
可操左券;同室操戈、 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