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3:32
环境意识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和关注程度。它涉及到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的意愿。
环境意识一词源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意识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现代社会,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概念紧密相关。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环境意识的表达和实践方式有所差异。
环境意识往往引发人们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环境破坏的忧虑。它激发人们采取环保行动,保护地球家园。
在日常生活中,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减少塑料使用,这些行为都是环境意识的体现。
诗歌:
绿意盎然心自明,
环境意识共肩承。
青山绿水常相伴,
环保行动永不停。
视觉:看到蓝天白云、清澈河流的图片,会联想到环境意识的重要性。 听觉:听到鸟鸣、流水声,会感受到自然的和谐,进而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在不同文化中,环境意识的表现形式和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北欧国家普遍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而一些发展**家可能更注重经济发展。
环境意识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通过学*和实践环境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
1.
【环】
(形声。从玉,瞏huán声。本义: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环,璧也。 、 《尔雅·释器》。李注:“其孔及边肉大小适等。”-肉好若一谓之不。 、 《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珮之声。 、 《礼记·玉藻》-孔子佩象环五寸。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闻水声,如鸣佩环。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腰白玉之环。
【组词】
环佩、 环玦、 环琨、 环塡
2.
【境】
(形声。从土,竟声。本义:边境,国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境,疆也。 、 《吕氏春秋·赞能》-至齐境。
3.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
4.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