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0:50
“待理不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待某人或某事的态度既不热情也不冷漠,处于一种中立或漠不关心的状态”。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冷淡,不积极回应,但又不是完全不理睬。
“待理不理”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人际关系和态度描述的细腻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要,因此“待理不理”这样的词汇在描述人际互动时非常有用。它反映了社会对于礼貌和热情的期待,同时也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性。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通常与冷漠和不友好相关联。在表达时,它可以帮助传达对某人态度的不满或失望。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向一位同事提出一个合作的想法,但他对我的提议待理不理,这让我感到很沮丧。这个经历让我更加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眼神待理不理,如同冬日的寒风,吹过我的心田,留下一片冰冷。”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冷漠的表情或疏离的身体语言。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冷淡的语调或不感兴趣的回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different”或“apathetic”,它们在描述态度上的冷漠和不关心时与“待理不理”有相似之处。
“待理不理”这个词汇在描述人际关系和态度时非常有用,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情感。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高沟通技巧和理解他人意图至关重要。
你们这会子瞧我穷,回来我得了银子,就是财主了,别这么待理不理的。
曾朴《孽海花》第11回:“尚秋却~的,点了一点头。”
1. 【待】 [口语]暂时停留,逗留,迟延 [口语]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在某处逗留
2.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