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5:33
果如其言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结果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的预言或判断非常准确,最终的结果与他的话完全一致。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对预言和预测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用以表达对预测准确性的认可。
在文化中,预言和预测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这个成语在社会交流中频繁出现,尤其是在讨论未来或回顾过去时。
这个成语给人以信任和尊重的感觉,因为它强调了某人的准确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在任何社会都是受人尊敬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一位朋友准确预测了某个**的结果,当时我们都说:“果如其言,真是厉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星辰指引,果如其言,夜空下的预言,终成现实。”
想象一位智者在古代**的庭院中,手持竹简,预言未来的场景,这个成语就如同那预言的回响,准确无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he predicted”或“his prediction came true”,虽然不如“果如其言”那样简洁和富有文化内涵,但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果如其言 这个成语简洁而富有力量,它不仅是对预测准确性的认可,也是对智慧和预见能力的赞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文化深度。
坐吕后逼蹴,从求安太子之计,良不得已,为画四皓之策。果如其言,吕后德之,而逼令强食之,故令其道不成耳。
1.
【果】
(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果,木实也。 、 《易·说卦》-艮为果蓏。 、 《周礼·场人》。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曰:“在地曰蓏,在树曰果。”-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 、 《素问·藏器法时论》。注:“谓桃李杏栗枣也。”-五果为助。 、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 明·刘基《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组词】
果布、 果馔、 果谷、 果正、 果桌、 草果;荚果;浆果;果瓜、 果茹、 果隋、 果蔗
2.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