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2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25:56
词汇“义徒”通常指的是那些为了正义或某种信念而行动的人,特别是那些不畏艰难、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去追求或维护正义的人。这个词汇强调了行为者的动机和目的,即他们的行为是出于对某种道德或社会正义的忠诚。
在文学作品中,“义徒”常常被用来描绘那些英雄式的人物,他们为了理想或正义不惜一切代价。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原则、不妥协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社会学,“义徒”可能指那些致力于推动社会改革、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专业人士。
“义徒”一词源于汉语,其中“义”指的是正义、道德,而“徒”通常指追随者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那些为了正义而行动的人的专用词汇。
在**文化中,“义徒”常常与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是受到尊敬和赞扬的形象。在社会变革时期,这个词更是被用来形容那些推动社会进步、勇于挑战不公的人。
提到“义徒”,我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物,他们的形象高大、光辉,给人以力量和希望。这个词汇激发了我对正义和勇气的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始终坚持教育公平,不畏权势,为学生争取权益。在我心中,他就是一位现代的“义徒”。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义徒”:
在风雨如晦的夜里,
义徒的身影如炬,
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温暖了众人的心房。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义徒站在高山之巅,面对着狂风暴雨,他的身影坚定而孤独。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悲壮和崇高。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rusader”或“champion”,它们也用来形容那些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人,但在文化内涵和使用情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义徒”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那些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人时的丰富内涵。这个词汇不仅是对行为的描述,更是对精神的一种赞扬。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词汇的深层含义,以更准确地传达我的思想和情感。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