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0:43
“三寸弱翰”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从字面上看,“三寸”通常指的是长度,而“弱翰”中的“翰”指的是羽毛,尤其是指书写用的羽毛笔。因此,“三寸弱翰”可以理解为一种非常短小的羽毛笔,或者比喻为非常微小的书写工具。
由于“三寸弱翰”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不太常见。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的文笔细腻、精致,或者形容某人的影响力微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会被使用,因为它不够通俗易懂。在专业领域,如书法或文学创作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特定的书写风格或工具。
由于“三寸弱翰”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可能是在某些文学作品或特定文化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的词汇。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三寸弱翰”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精致的艺术风格或细腻的情感表达。它可能与古代文人墨客的书写工具和风格有关。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精致、细腻、微妙的情感联想。它可能让人想到古代文人的书房,或者是某种精致的艺术创作。
由于这个词汇不太常见,我在生活中没有遇到过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三寸弱翰轻拂纸,
字字珠玑细如丝。
墨香飘溢书卷里,
艺术之魂永不逝。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想到一支精致的羽毛笔在纸上轻轻滑动的画面。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笔尖与纸张摩擦的细微声音。
由于“三寸弱翰”是一个非常特定的中文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三寸弱翰”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能够传达出一种精致、细腻的艺术感。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表达的细腻度和艺术感。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寸】
(指事。小篆字形,从又,从一。“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寸”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寸”的字往往与“手”有关。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组词】
寸田、 寸关尺
长度单位, 1/10尺为一寸,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不同,寸的具体数值也有差异。
【引证】
《后汉书·列女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3.
【弱】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shān)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引证】
《说文》-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 、 《易·大过》-栋桡,本末弱也。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颉遇王子弱焉。 、 《淮南子·原道》-志弱而事强。 、 《孙子·谋攻》-辅隙者则国必弱。 、 《左传·哀公十年》-众散为弱。 、 《商君书·错法》-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 、 《周书·武顺》-两争曰弱。 、 陈寿《隆中对》-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老子》-弱者道之用。 、 陶潜《游斜川》-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
【组词】
弱植、 弱道、 弱人、 弱湍、 弱力、 弱才、 弱孤、 弱门
4.
【翰】
(形声。从羽,倝(gàn)声。本义:天鸡,也叫锦鸡或山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翰,天鸡,赤羽也。 、 《逸周书·王会》-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
【组词】
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