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4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45:08
“惊惶万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极度惊恐而表现出各种慌乱的状态。这个词汇描绘了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或意外时,心理和生理上的极端反应,如心跳加速、手足无措、表情慌张等。
在文学作品中,“惊惶万状”常用来形容人物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增强故事的紧张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某人在面对突发**时的慌乱表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应急管理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人们在危机中的行为模式。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差异,如“惊慌失措”更强调行为的混乱,而“惊惶万状”则更强调心理状态的极度不安。
“惊惶万状”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情绪和心理状态描述的丰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口语环境中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文化中,对于情绪的控制和自我修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因此,“惊惶万状”这样的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于情绪失控的负面评价,强调在危机中保持冷静和理智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电影中的紧张场景,或是现实生活中突发的紧急情况,人们在那种时刻的无助和慌乱。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地震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惊惶万状”的感觉。当时,我感到心跳加速,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能随着人群一起撤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惊惶万状的灵魂,在黑暗中寻找着光明的出口。”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混乱中奔跑的场景,背景是模糊的,人们的表情惊恐。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尖叫声、警报声和急促的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nic-stricken”或“in a state of panic”,它们都传达了类似的情绪和状态,但在表达上有所不同。
“惊惶万状”这个词汇在描述极端情绪状态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人类在危机中的反应。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对于提高语言的精确性和表现力至关重要。
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惶】
(形声。从心,皇声。本义:恐惧,惊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惶,惶恐也。 、 《广雅》-惶,惧也。 、 《史记·刺客列传》-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 《潜夫论·卜列》-孟贲狎猛虎而不惶。 、 明·梦觉道人《三刻拍案惊奇》-多官惶惶,只得散去。
【组词】
惶惶、 遑迫、 惶汗、 惶沮、 惶怖
3.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4.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