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0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07:43
僧人:指中出家修行的男性,通常在寺庙中生活,遵守戒律,进行活动,如诵经、打坐、修行等。
僧人一词源自梵文“Bhiksu”,意为乞食者。随着传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僧人”,并在汉语中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僧人常被视为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代表。在社会中,僧人也扮演着传播文化、提供心灵慰藉的角色。
情感反应:僧人常给人以平和、宁静的印象,让人联想到远离尘嚣的修行生活。 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寺庙的钟声、袅袅的香烟、古老的经文。
在旅行中,我曾参观过一座古老的寺庙,看到僧人们虔诚地诵经,那种宁静的氛围让我印象深刻。
诗歌:
晨钟暮鼓间,僧人步履轻,
菩提树下坐,心随禅意静。
视觉联想:僧人的形象常与寺庙、佛像、经文等元素联系在一起。 听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诵经声、钟声、木鱼声。
在不同文化中,僧人的对应词汇和形象有所不同。例如,在印度,僧人被称为“Sadhu”,在日本被称为“僧侶”。
理解:僧人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活动中扮演关键角色,也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中发挥作用。 重要性:了解和尊重僧人的角色和意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传统。
1.
【僧】
(形声。从人,曾声。本义:和尚)。
同本义 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俗称“和尚”,梵语“僧伽(samgha)”的省称。
【引证】
韩愈《山石》-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组词】
僧行、 僧众、 僧录司、 僧雏、 僧寮、 僧居、 僧衲、 僧靿袜儿、 僧正、 僧官、 僧纲、 僧腊、 僧伽梨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