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3:22
“惊惶无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为突如其来的惊吓或紧急情况而感到极度恐慌,以至于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或行动。这个词汇强调了在面对意外或危机时的无助和混乱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惊惶无措”常用来描绘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心理状态,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突发**时的反应。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危机管理,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个体或群体在压力下的行为模式。
同义词:
反义词:
“惊惶无措”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其中的“惊惶”和“无措”都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被更简洁的表达方式所替代。
在**文化中,强调在危机中保持冷静和理智是一种美德。因此,“惊惶无措”往往被视为一种负面的状态,与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临危不乱”形成对比。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在关键时刻表现不佳的人。
“惊惶无措”这个词汇带有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混乱、无助和恐慌的场景。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在类似情况下的行为和决策,促使他们寻求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在考试、面试或突发**中感到“惊惶无措”的时刻。例如,在一次重要的面试中,突然忘记了准备好的答案,感到极度恐慌,不知道该如何继续。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惊惶无措”来描绘一个在暴风雨中迷失的旅人:
夜幕低垂,风声鹤唳,
旅人独行,惊惶无措。
雷鸣电闪,心悸如鹿,
何处是归途,何处是安所?
在视觉上,“惊惶无措”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四周是模糊的景象和摇曳的树木。在听觉上,可能
告以连称作乱之事。遂造寝室,告于襄公。襄公~。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惶】
(形声。从心,皇声。本义:恐惧,惊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惶,惶恐也。 、 《广雅》-惶,惧也。 、 《史记·刺客列传》-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 《潜夫论·卜列》-孟贲狎猛虎而不惶。 、 明·梦觉道人《三刻拍案惊奇》-多官惶惶,只得散去。
【组词】
惶惶、 遑迫、 惶汗、 惶沮、 惶怖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措】
(形声。从手,昔声。本义:放置,安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措,置也。 、 《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 、 《礼记·中庸》。疏:“学不至于能,不措置休废也。”-学之弗能,弗措也。 、 《汉书·文帝纪》。师古曰:“措,置也。民不犯法,无所刑也。”-几致刑措。
【组词】
措置、 措身、 措手、 措手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