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2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29:00
词汇“下状”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探讨。以下是对“下状”这一词汇的分析:
“下状”字面意思是指向下或向下的状态。在某些特定语境中,它可能指的是某种形式的书面请求或申诉,类似于“呈递状纸”的意思。
由于“下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可能指的是向官方或上级呈递的书面请求或申诉。
“下状”一词的词源可能与古代文书制度有关,其中“下”表示向下递交,“状”指状纸或书面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
在古代**,下状是一种正式的申诉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官僚体系。
对于现代人来说,“下状”可能带有一种正式、严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法律程序和正义的追求。
在现代生活中,“下状”一词很少直接使用,但在法律相关的语境中,可能会间接涉及。
在创作中,可以将“下状”融入到历史小说或法律题材的故事中,以展现古代的法律程序。
结合古代文书的图片,可以更好地理解“下状”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古代官员宣读状纸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书面申诉或请求可能有不同的词汇和形式,如英文中的“petition”或“appeal”。
“下状”作为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其意义和用法主要与古代的法律制度相关。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