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5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50:16
“不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字面意思为“不才”或“不贤”,用来自谦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不够贤能。在古代,这个词常用于书信或对话中,表示说话者对自己的能力或品德的谦虚评价。
在文学作品中,“不佞”常出现在书信、奏折或对话中,用以表达说话者的谦逊态度。在口语中,由于其文言文的特性,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某些正式或古风的场合仍可能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讨论古代文献时可能会提及此词。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能力和品德的自我评价时有所不同,但都围绕着能力和品德的自我认知。
“不佞”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不才”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谦逊。
在**传统文化中,谦虚是一种美德,因此“不佞”这样的词汇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自我评价的期望。在现代社会,虽然这种表达方式的使用减少,但谦虚的品质仍然受到重视。
“不佞”这个词给人一种古朴、谦逊的感觉,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范和礼仪。在现代使用时,可能会引起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或尊重。
在学术讨论或正式场合中,我可能会使用“不佞”来表达自己的谦逊,尤其是在需要引用古文或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时。
在创作一首古风诗歌时,可以使用“不佞”来增添一种古典的韵味:
春风拂面不佞心,
古道边,独行吟。
想象一幅古代文人独自在竹林中吟诗的画面,背景音乐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这样的场景和音乐可以很好地与“不佞”这个词的意境相呼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 am not worthy”或“I am not capable”,但这些表达没有“不佞”所带有的古汉语和文化底蕴。
“不佞”这个词虽然现代使用较少,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学*和使用古汉语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演变。在特定的语境和场合中,恰当地使用“不佞”可以增添语言的韵味和深度。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佞】
(会意。从女,信省。本义:用花言巧语谄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佞,巧谄高材也。 、 《广雅》-佞,巧也。 、 《韩诗外传》-佞,谄也。 、 《国语·晋语》-佞之见佞,果丧其田。 、 《史记·周本纪》-为人佞巧。 、 《盐铁论·刺议》-以邪导人谓之佞。 、 《论语·公冶长》-焉用佞。 、 《书·吕刑》-非佞折狱,惟良折狱。 、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非佞誉诬谀之徒。
【组词】
佞王、 佞巧、 佞感、 佞道、 佞兑、 佞禄、 佞色、 佞恶、 佞口、 佞舌、 佞言、 佞给、 佞慧
巧言谄媚的人。
【引证】
《英烈传》-全望陛下亲贤远佞,以调天和,以安黎庶。
【组词】
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