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4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49:07
心慌意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内心慌张,思绪混乱。它形容人在遇到紧急或不寻常的情况时,心理状态不稳定,无法冷静思考和处理问题。
心慌意乱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人对心理状态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特定心理状态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心慌意乱常常与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情绪反应相关联。它反映了人们对情绪管理的重视,以及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的重要性。
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未知或困难时的心理压力,以及试图控制这种情绪的挑战。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重要的面试前,我感到心慌意乱,担心自己表现不佳。这种情绪让我难以集中注意力,但最终我通过深呼吸和积极思考,成功地控制了情绪。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心慌意乱时,
思绪如风中落叶,
飘摇不定。
心慌意乱让我联想到快速跳动的心脏和急促的呼吸声,以及在紧张情况下人们面部表情的变化。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nervous breakdown" 或 "panic attack",它们在描述心理状态时与心慌意乱有相似之处,但具体的文化和语境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理解和使用方式。
心慌意乱 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情绪状态,还提醒我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冷静的重要性。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管理情绪。
孩儿自从接了电报之后,心慌意乱。
这件不该发生的事出现了,让他~。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慌】
3.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
4.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