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3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39:56
“不作兴”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在方言中使用,特别是在吴语和部分北方方言中。字面意思是指“不流行”或“不被接受”。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表示某种行为或事物不符合当前的潮流或社会规范,因此不被大众所接受或推崇。
在文学作品中,“不作兴”可能用来描述一个角色或**与时代背景不符,强调其不合时宜。在口语交流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不满或批评。在专业领域,这个词可能不太常见,除非是在讨论社会趋势或文化变迁时。
“不作兴”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由“不”和“作兴”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作兴”有“兴起”、“流行”的意思,因此“不作兴”即表示不流行或不被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方言中保留。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不作兴”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趋势的变化。例如,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浪费资源的行为被视为“不作兴”。这个词的使用也反映了社会对某些行为或事物的集体态度。
“不作兴”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批评或否定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过时、不合群或不被接受的事物。它可能影响人们对于某些行为或事物的看法,促使人们追求更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不作兴”来形容一些过时的行为或物品,比如在讨论时尚趋势时,提到某些服装风格已经不再流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时光流转,旧梦不作兴,新潮涌动,青春正当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老式物品与现代环境对比的画面,强调“不作兴”的视觉冲击。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缓慢、风格古典的音乐,来表达“不作兴”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 of fashion”或“not in vogue”,它们都表达了某种事物不再流行或不被接受的意思。
“不作兴”这个词在描述社会趋势和文化变迁时非常有用,它帮助我们理解并表达对某些行为或事物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准确。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3.
【兴】
兴致,情趣。
【引证】
王勃《滕王阁序》-遥呤俯畅,逸兴遄飞。 、 、 宋·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归舟。
【组词】
兴动、 兴兴头头、 兴头子、 兴辞、 兴会、 兴头起意、 兴子
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又简称兴。
【引证】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一》-以及李杜元白诸大家,最多兴体。
【组词】
兴喻
1. 【不作兴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