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3:1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3:10:29
“不伦不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符合伦理道德,不符合类别或标准。基本含义是指事物或行为既不符合常规,也不符合标准,显得格格不入或不协调。
“不伦不类”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不伦不类,不可以为器。”原意是指不符合礼仪和类别,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事物或行为的不协调和不合适。
在**传统文化中,“伦”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类”指的是事物的分类。因此,“不伦不类”强调的是在社会和道德层面上的不合适。
这个词给人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通常与不和谐、不恰当的感觉相关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尴尬的社交场合或不成功的尝试。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不伦不类”来形容一位朋友的家居装饰,他的客厅既有现代家具又有古典装饰,整体感觉非常不协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影随形,不伦不类,心自明。”
视觉上,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色彩冲突或风格不一致的图像。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不和谐的音乐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 of place”或“incongruous”,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与环境的不协调,而不特指道德或类别上的不合适。
“不伦不类”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事物的外在不协调,还触及了内在的道德和类别问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
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也不便不理他。
薛蟠从江南带回两大箱东西送给薛姨妈及薛宝钗,宝钗把其中的绫罗绸缎及洋货等分别送给贾府的上上下下。赵姨娘也得一份,为了讨好王夫人就到王夫人那里去夸宝钗贬林黛玉,但话说得不伦不类,被王夫人白眼送回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伦】
(形声。从人,仑(lún)声。本义:辈,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伦,辈也。 、 《荀子·富国》-人伦并处。 、 《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 、 《礼记·曲礼下》-毛犹有伦。 、 汉·贾谊《过秦论》-廉颇赵奢之伦。
【组词】
伦辈、 伦序、 伦表、 伦品、 伦侯、 伦望、 伦族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类】
(形声。从犬,頪(lèi)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 、 《韩非子·五蠹》-皆守株之类。 、 《荀子·王制》-无法者以类举。 、 、 《列子·仲尼》-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 《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