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00:0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00:03:38
乏力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身体或精神上的无力感,缺乏力量或活力。它通常用来描述人在生病、疲劳或情绪低落时的状态。
乏力 这个词由“乏”和“力”两个字组成。“乏”字古已有之,意为缺乏、不足;“力”字则指力量。两者结合,形成了描述缺乏力量的状态。
在中国文化中,乏力常常与养生、休息联系在一起。人们普遍认为适当的休息和调养可以缓解乏力感,这与中医的养生理念相契合。
乏力 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无力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疲惫的身体和沮丧的情绪。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因为连续加班而感到乏力,这种感觉让我意识到需要调整工作和休息的平衡。
在诗歌中,可以用“乏力”来表达一种深沉的情感:
夜幕低垂,星光乏力, 心中的灯火,渐次熄灭。 梦的翅膀,无力飞翔, 在现实的沉重中,缓缓坠落。
乏力 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缓慢的节奏和柔和的音乐,如轻柔的钢琴曲,以及画面中疲惫的人物形象。
在英语中,乏力 可以对应为 "weakness" 或 "fatigue"。不同文化中对乏力的理解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指向身体或精神上的无力感。
乏力 这个词在描述身体和精神状态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在医学上有重要意义,也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他人的状态。
1.
【乏】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
【引证】
《说文》。按,容也。从反正,推事。受矢者为正,避矢者为乏。-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 、 《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 《仪礼·大射仪》-凡乏用革。 、 《仪礼·乡射礼》。注:“容谓之乏,所以为获者御矢也。”-乏参侯道。
无功伏安,电抗性伏安单位。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