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0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00:52
词汇“[传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传诔”进行分析:
“传诔”一词由两个字组成:“传”和“诔”。其中,“传”通常指传递、传播,而“诔”则是指古代用于哀悼死者的文辞,类似于悼词或挽联。因此,“传诔”可以理解为传播或传颂悼词的行为。
在古代文学中,“传诔”常用于描述对已故人物的哀悼和纪念。例如,在古代文人墨客的文集中,可能会收录他们为逝去的朋友或亲人所写的诔文,并通过这些文本来传递哀思和缅怀之情。
“传诔”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对逝者的哀悼和纪念有着严格的形式和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渐演变成更为文学化的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对逝者的哀悼和纪念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活动。通过“传诔”这种方式,人们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也传承了家族和社群的价值观和历史记忆。
“传诔”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庄重和哀伤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墨香和纸张,以及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深情厚意。
由于“传诔”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活动或文学创作中,可能会涉及到对这一词汇的运用。
在创作一首悼念诗时,可以这样使用:“岁月悠悠,传诔声声,忆君风华,泪洒诗行。”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文人在昏黄的灯光下,手持毛笔,凝神书写着诔文,四周静谧,只有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哀悼文辞也有其对应的形式,如西方的挽歌(elegy),虽然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都承载着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
“传诔”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了解和学*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深厚底蕴。
1.
【传】
驿站所备的车。
【引证】
《左传·成公五年》-晋侯以传召伯宗。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 、 《韩非子·爱臣》-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
驿站;驿舍。
【引证】
《战国策·齐策五》-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 、 《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
【组词】
传车、 传吏、 传马、 传乘、 传宰
2.
【诔】
(形声。从言,耒声。本义: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亦即为谥法所本。仅用于上对下)同本义,即今之致悼辞。
【引证】
《说文》-诔,谥也。从言,耒声。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者。 、 《周礼·大祝》-六曰诔。 、 《礼记·曾子问》-幼不诔长。 、 《墨子·鲁问》-诔者,道死人之志也。 、 《左传》-孔丘卒,公诔之。 、 《墨子》-鲁君的嬖人死,鲁君为之诔。
哀悼死者的文章。
【引证】
《周礼·大史》-遗之日读诔。
【组词】
诔文、 诔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