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0:35
“信誓”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真诚的誓言或承诺。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对某种原则、信仰所做出的郑重承诺,这种承诺带有强烈的信任和忠诚的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信誓”常常用来描绘人物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如爱情、友情或忠诚。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强调某人的承诺是真诚和可靠的。在专业领域,尤其是在法律和商业合同中,“信誓”可能指代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诺。
同义词中,“誓言”和“承诺”更侧重于表达的内容,而“信誓”则强调了承诺的真诚性和可靠性。反义词则反映了违背承诺的行为。
“信誓”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信”指信任、真实,“誓”指誓言、承诺。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就有“信誓旦旦”的用法,表明这一词汇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文化中,“信誓”与儒家思想中的“诚信”紧密相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忠诚。在社会交往中,信誓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信誓”一词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真诚、可靠和责任感。它鼓励人们在关系和承诺中保持诚信和忠诚。
在个人生活中,信誓可能体现在对家人的承诺、对朋友的信任以及在工作中的职业操守。例如,对家人的照顾承诺,对朋友的忠诚支持,以及在工作中对客户的诚信服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我对你许下信誓,如同星辰般永恒不变。”
视觉上,“信誓”可能让人联想到婚礼上的誓言交换,或是庄严的宣誓仪式。听觉上,可能是誓言时庄重的语调和承诺时的真诚语气。
在英语中,“solemn promise”或“sacred oath”可以对应“信誓”,都强调了承诺的严肃性和神圣性。
“信誓”是一个富含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的词汇,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起到强调和美化的作用,也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维护信任和忠诚的重要角色。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信誓”对于传达真诚和建立信任至关重要。
1.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2.
【誓】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誓,以言约束也。 、 《礼记·曲礼》-约信曰誓。 、 《书·甘誓》。注:“要信也。”-予誓,告汝誓命。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司射西面誓之。 、 《左传·隐公元年》-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赵长卿《贺新郎》-终待说山盟海誓。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为誓与城为殉。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组词】
誓志、 誓死不贰、 誓辞、 誓戒、 誓剑、 誓书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