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7:1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7:17:23
恰似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恰”和“似”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正好像”或“非常相似”。它用来表达两个事物在某种特征或状态上的高度相似性。
“恰似”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恰”(正好)和“似”(相似)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恰”有“正好”、“恰好”的意思,而“似”则表示“相似”。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恰似”。
在**文化中,“恰似”常用于诗词和文学作品中,用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它体现了汉语表达中追求形象和意境的特点。
“恰似”这个词给人一种精确而又富有诗意的感受。它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相似性,如“恰似你的温柔”可能会让人感到温馨和亲切。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恰似”来形容某人的某种特质与另一个人非常相似,以此来表达我对这种相似性的赞赏或感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恰似你的眼,温柔而又遥远。”
在英语中,“恰似”可以对应为“just like”或“exactly like”。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表达相似性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恰似”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能够精确地表达相似性,还能增添语言的诗意和美感。在学*汉语和进行表达时,恰当地使用“恰似”可以提升语言的层次和深度。
1.
【恰】
(形声。从心,合声。本义:用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恰,用心也。
【组词】
恰恰
2.
【似】
(形声。从人,以声。本义:像;相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似,象也。 、 《墨子经上》-似,有以相攖,有不相櫻也。 、 《礼记·杂记》。注:“谓容貌似其父母。”-见似目瞿。 、 《礼记·哀公问》。注:“无似犹言不肖。”-寡人虽无似也。 、 《广雅》-似,类也。 、 《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暖然似春。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 、 《吕氏春秋·疑似》-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 、 《吕氏春秋·察今》-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组词】
似起、 似像、 似有若无、 似许、 似漆如胶、 似类、 似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