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9:22
“昏迷不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昏迷而无法清醒”。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如疾病、受伤、中毒等)而陷入深度昏迷状态,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无法自主清醒。
“昏迷不省”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昏迷”指的是失去知觉的状态,“不省”则表示无法恢复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
在中国文化中,昏迷不省常常与不幸和悲剧联系在一起,因为它通常与严重的身体伤害或疾病相关。在社会新闻报道中,这个词汇也常用来描述意外事故或灾难的后果。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因为它涉及到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医院、急救室和家属的焦虑等待。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与亲友的疾病或意外经历相关,成为家庭成员共同担忧和祈祷的焦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无尽的夜,他昏迷不省,梦与现实的边界模糊不清。”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nconscious”或“comatose”,它们在描述深度昏迷状态时与“昏迷不省”有相似的含义。
“昏迷不省”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语境意义,它不仅是医学术语,也是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的重要元素。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相关的情感和情境。
度桥便入黑洞中……但觉腥秽特甚,水如潮涌,将身滚出于外,昏迷不省。
1.
【昏】
(会意。从日,从氐(d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本义:黄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昏,日冥也。 、 《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为黄昏。 、 《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 、 《楚辞·思美人》-与曛黄以为期。 、 吴均《与朱元思书》-在昼犹昏。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昏晨之往来。 、 清·袁枚《祭妹文》-风雨晨昏。
【组词】
昏旦、 昏晚、 昏黄
引申为昏暗;无光。
【引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过午已昏。
【组词】
昏邓、 昏邓邓、 昏曚、 昏昏
2.
【迷】
(形声。从辵(chuò),米声。本义:迷路;分辨不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迷,惑也。 、 《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 、 《韩非子·解老》-凡夫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则为迷。 、 《离骚》-及行迷之未远。 、 《楚辞·惜诵》-迷不知宠之门。 、 《聊斋志异·促织》-迷其所在。 、 《楚辞·九章·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 杜牧《阿房宫赋》-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若迷。 、 、 清·姚鼐《登泰山记》-道中迷雾。
【组词】
迷离徜彷、 迷罔;迷岸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省,视也。 、 《尔雅》-省,察也。 、 《礼记·乐记》。注:“审也。”-省其文采。 、 《论语》。皇疏:“视也。”-退而省其私。 、 《荀子·王制》。注:“观也。”-省农功。 、 《书·洪范》-王省惟岁。 、 《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组词】
省方、 省耕
检查。
【引证】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 《礼记·中庸》。注:“考校其成功也。”-日省月试。
【组词】
省心改过、 内省;省牲之所、 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