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0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07:16
“三心两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心思不定,犹豫不决,缺乏坚定的决心和明确的目标。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做决定或处理事情时,内心矛盾,无法集中精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三心两意”常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冲突或性格特点,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三心两意”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做决定时的犹豫不决,或者在感情上的不专一。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冲突。
同义词:犹豫不决、心猿意马、摇摆不定 反义词:坚定不移、一心一意、果断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时,各有其细微的差别。例如,“犹豫不决”更强调在做决定时的迟疑,而“坚定不移”则强调目标的明确和行动的坚决。
“三心两意”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心理状态描述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含义有所扩展,但基本的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一心一意”和“坚定不移”,因此“三心两意”往往带有负面色彩。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描述个人决策和情感关系时。
“三心两意”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不稳定和不可靠。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摇摆的钟摆、飘忽不定的云彩等形象。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朋友在职业选择上三心两意,最终导致他们错失了发展的好机会。这个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三心两意”的负面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三心两意”融入描述自然景象的诗句中,如“风起云涌,心似三心两意,不知何去何从”。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摇摆不定的钟摆或是在风中摇曳的树枝。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断断续续的旋律,象征着内心的不连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decisive”或“double-minded”,它们在描述人的心理状态时与“三心两意”有相似之处,但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三心两意”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心理状态的传统描述,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对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都具有重要意义。
你不要~。早点歇息,明天又要行军了。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4.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