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0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06:42
“三思而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行动之前要多次思考”。基本含义是指在做决定或采取行动之前,应该深思熟虑,考虑各种可能的后果和影响,以避免仓促行事可能带来的错误或不利后果。
“三思而行”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君子三思而后行。”这里的“三思”指的是多次思考,强调在行动前的反复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表达谨慎和深思熟虑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谨慎和深思熟虑被视为重要的品质。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慎独”和“审时度势”的重视,强调在行动前应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和后果。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可靠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深思熟虑的智者形象。在情感上,它传达了一种谨慎和负责任的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重要决策时保持冷静和理性。
在个人生活中,每当我面临重要的决策时,我都会提醒自己要“三思而行”,确保我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以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后悔。
在诗歌中,可以将“三思而行”融入到描述智者形象的诗句中,如:
智者行路,三思而后,
步步为营,心怀天下。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位智者在沉思的画面,周围是宁静的自然环境,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和深思。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宁静和深思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都强调在行动前的谨慎考虑。
“三思而行”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醒我在决策时要谨慎,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对谨慎和深思熟虑的重视。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态度,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终身大事也应该~。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即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与不做。孔子都不赞同他的观点,认为只要再思就行,如果三思就会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不过看问题应该是一分为二,客观地分析问题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思】
多胡须的样子
【组词】
于思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1. 【三思】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