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8:55
词汇“五稼”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主要用于描述农业生产中的五种主要谷物。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五稼”字面意思指的是五种主要的农作物。在古代,这通常指的是黍、稷、稻、麦、豆,即五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在古代文献中,“五稼”常用于描述农业生产的情况,特别是在讨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政策时。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某些农业历史或文化研究中可能会提及。
“五稼”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在宋代及之前的文献中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更常用“五谷”来指代主要的粮食作物,而“五稼”逐渐淡出日常语言使用。
在**古代社会,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因此“五稼”的丰收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计。在古代文学和政策文献中,五稼的描述常常带有浓厚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对于现代人来说,“五稼”可能会唤起对古代农业社会的怀旧情感,以及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由于“五稼”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在学***古代农业历史或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时,可能会接触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农业的诗歌时,可以使用“五稼”来增添历史氛围:
春风拂过五稼田,
黍稷稻麦豆争妍。
古人耕作图画里,
一派丰收景象现。
想象一幅古代农民在田间劳作的画面,耳边仿佛能听到锄头敲击土地的声音,这些都能与“五稼”这个词联系起来。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指该文化中主要的粮食作物,如在印度可能是指稻米、小麦、玉米等。
“五稼”作为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农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稼】
(形声。从禾,家声。本义:种植五谷)。
同本义。
【引证】
《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 、 《山海经·大荒南经》-巫载民不稼不穑食也。 、 《仪礼·少牢礼》-宜稼于田。 、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组词】
稼桑、 稼事、 稼政、 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