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7:46
“怅然若失”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心情沮丧,好像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字面意思是指心情沉重,感到空虚或失落。
“怅然若失”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其表达的情感状态在古代文学中已有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这个词汇常用来表达对过去的怀念或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中重要事物的珍视和对失去的恐惧。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忧郁。它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窗前,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绪和感慨。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我错过了与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的聚会,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词汇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怅然若失的夜,星辰也黯淡无光, 心中的那片海,波涛汹涌,却无人知晓。”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窗前,背景是模糊的夜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钢琴曲或小提琴曲,增强怅然若失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eeling lost”或“feeling melancholy”,但这些表达可能没有“怅然若失”那么深刻和具体。
“怅然若失”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情感表达,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人们在面对失落和失望时的复杂心理状态。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欣赏汉语的细腻和深刻。
殷怅然自失。
忠泣诉父名,主人~。
晋代文人殷仲湛自认为很有文才,他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拿给王恭看,满以为王恭会赞不绝口,夸奖自己一番。王恭看完后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只是用玉器压着。殷仲湛看到这种状况,像被泼了一盆凉水,心里很不是滋味
1.
【怅】
(形声。从心,长声。本义:因失意而不痛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望恨也。 、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怅寥廓,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组词】
惆怅、 怅况、 怅触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4.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