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1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17:44
词汇“怊怊惕惕”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相同的字组成,每个字的意思是“害怕”或“警惕”。这个成语形容人非常害怕和警惕,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危险或不确定情况时的紧张状态。
怊怊惕惕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古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人极度害怕和警惕的一种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口语环境中仍然保留其原有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怊怊惕惕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慎独”和“戒惧”有关,强调在面对未知和危险时应保持警惕和谨慎。
怊怊惕惕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在黑暗中行走或在等待重要结果时的焦虑感。
在个人生活中,怊怊惕惕可能用于描述自己在面对重要考试或面试前的紧张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怊怊惕惕心,月影摇曳处,疑是鬼神临。”
怊怊惕惕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音乐节奏和黑暗、模糊的视觉画面,如夜晚的森林或昏暗的走廊。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 edge”或“jittery”,用来形容人处于紧张和不安的状态。
怊怊惕惕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能够精确地描述人在面对危险或不确定情况时的紧张状态。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心怊怊而惕惕兮,志悯悯而绵绵。
1.
【怊】
悲痛。
【引证】
《说文新附》-怊,悲也。 、 《庄子·天地》-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
2.
【怊】
悲痛。
【引证】
《说文新附》-怊,悲也。 、 《庄子·天地》-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
3.
【惕】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惕,惧也。 、 《说文》-惕,敬也。 、 《易·乾》。郑注:“惧也。”-夕惕若厉。 、 《国语·楚语》。注:“惧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怵惕。 、 唐·李朝威《柳毅传》-愧惕惭惧。
【组词】
惕息、 惕惕、 惕 虑、 惕心
4.
【惕】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惕,惧也。 、 《说文》-惕,敬也。 、 《易·乾》。郑注:“惧也。”-夕惕若厉。 、 《国语·楚语》。注:“惧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怵惕。 、 唐·李朝威《柳毅传》-愧惕惭惧。
【组词】
惕息、 惕惕、 惕 虑、 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