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0:35: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0:35:00
“怆然泪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为悲伤或感动而忍不住流下眼泪。怆然形容悲伤的样子,泪下则指眼泪流下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极度悲伤或深受感动时的情感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怆然泪下”常用于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情感的表达力。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状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批评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的情感反应或作品的情感深度。
“怆然泪下”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怆然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而泪下则是常见的表达。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中频繁出现,如《史记》、《汉书》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悲伤情感的典型表达。
在文化中,表达悲伤和感动的情感是被重视的,因此“怆然泪下”这样的成语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它反映了人对于情感表达的细腻和深刻。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沉和哀伤。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生命中经历重大损失或深刻感动的时刻,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共鸣。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观看一部关于战争的纪录片,当看到无辜平民遭受苦难的场景时,我怆然泪下,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怆然泪下,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淹没了孤寂的心。”
结合悲伤的音乐和黑白的老照片,可以更好地传达“怆然泪下”的情感氛围,让人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感受到那种深沉的悲伤。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earfully moved”或“moved to tear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情感的深度和强度是相似的。
“怆然泪下”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沟通的深度和效果。
你我今生之时,处今之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立苍茫,怆然泪下。
1.
【怆】
(形声。从心,仓声。本义: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怆,伤也。 、 《广雅》-怆,悲也。 、 《礼记·祭义》-必有悽怆之心。
【组词】
怆慌、 怆惶、 怆恻、 怆怆、 怆悢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泪】
(形声。从水,戾(lì)声。简化字“泪”是个从“水”从“目”的会意字。本义:眼泪)。
同本义。
【引证】
《晋书·羊祜传》-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坠泪碑。 、 《战国策·燕策》-士皆垂泪涕。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组词】
涕泪、 泪波、 泪泉、 泪球、 泪晶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