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7:1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12:13
词汇“放歹”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定义和广泛的使用记录。因此,我将基于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进行分析。
“放歹”字面意思可能是指“放任恶行”或“纵容不良行为”。其中,“放”可以理解为“放任”、“不加约束”,而“歹”通常指“恶”、“坏”。
由于“放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汇,可能是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组织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或不作为。
由于“放歹”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以下例句可能并不常见:
由于“放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难以追溯。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也没有明确的使用记录。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如果“放歹”被使用,可能是用来批评某种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强调对不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这个词汇可能会引起负面情感,如愤怒、失望,因为它涉及到对恶行的纵容。
由于“放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这个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放歹”用于描述一个角色对不良行为的纵容,以此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由于“放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放歹”的词汇,但可以找到表达类似概念的词汇,如英语中的“tolerate evil”或“allow wrongdoing”。
尽管“放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反映了语言中对不良行为态度的表达。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综上所述,“放歹”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反映了语言中对不良行为的批评态度。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丰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歹】
(象形。本作“歺”,音è。甲骨文字形,象有裂缝的残骨。隶变作“歹”。“歹”是汉字部首之一,从“歹”的字多与死、坏或不吉祥等义有关。①(è)本义:残骨。《说文》:“ 列骨之残也。” ②坏)。
坏。与“好”相对。
【引证】
《西游记》-莫怕!莫怕!我们不是歹人,我们是取经的和尚。 、 《宣和遗事》-父亲做歹事,误我受此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