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4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49:09
“冰碴儿”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冰块破碎后形成的小碎片或小颗粒。它通常用来形容冰块在融化或破碎时产生的细小冰粒。
在文学作品中,“冰碴儿”可能被用来形容寒冷的环境或情感的冷漠。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具体的冰块状态,如“饮料里的冰碴儿”。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中,它可能指冰雹或冰粒。
“冰碴儿”一词源于汉语,其中“冰”指的是固态的水,“碴儿”则有碎片、残渣的意思。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更多是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尤其是在描述具体冰的状态时。
在**北方,冬季寒冷,冰碴儿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在文学和口语中经常被提及。它也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冷漠或环境的严酷。
“冰碴儿”给人以寒冷、坚硬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冬天的严寒或人际关系的冷漠。它也可能唤起对纯净、清澈的冰的美丽印象。
在北方冬季,人们可能会在户外活动中遇到冰碴儿,如滑冰时冰面上的碎冰。这些经历使得“冰碴儿”成为一个与季节和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寒风中,冰碴儿如星辰般闪烁,映照着冬夜的寂静。”
想象一下,冰碴儿在脚下嘎吱作响的声音,或是它们在阳光下闪烁的景象,这些都是与“冰碴儿”相关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ce chips”或“ice fragments”,但它们在文化和语境中的使用可能与“冰碴儿”有所不同。
“冰碴儿”是一个富有形象感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冰的具体状态,还能引发关于寒冷、纯净和冷漠的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
2.
【碴】
小碎块
【组词】
冰碴、 玻璃碴
器物破口上的残缺部分。
【引证】
老舍《骆驼祥子》-崭新黑漆的车,把头折了一段,秃碴碴的露着两块白木碴儿,非常的不调和,难看。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