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9:10
“束之高屋”这个词汇并非标准汉语词汇,可能是对“束之高阁”的误用或误解。正确的成语应为“束之高阁”,其字面意思是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搁置不用或不再使用。
在文学作品中,“束之高阁”常用来形容书籍、计划或想法等被搁置,不再实施或关注。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某人放弃或忽视某事。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项目管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计划或项目的停滞状态。
“束之高阁”源自《晋书·庾亮传》:“亮将南渡,乃束书于阁,曰:‘吾将南矣,此书不复观也。’”这里的“束书于阁”后来演变为“束之高阁”,成为常用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书籍和知识被高度重视,因此“束之高阁”这个成语也隐含了对知识和计划的尊重与遗憾。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不重视或不实施计划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一种遗憾和无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了被忽视的潜力和未实现的梦想。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个创业计划因为种种原因被束之高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梦想如书,束之高阁,尘封的岁月,无声的叹息。”
想象一幅画面:一间书房,高高的书架上,一捆捆书籍静静地躺着,无声地诉说着被遗忘的故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helve”或“put on the back burner”,都表示暂时搁置或推迟某事。
“束之高阁”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未实施计划或梦想的遗憾和无奈。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状态。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4.
【屋】
(屋的本义是幄,后来“屋”指房屋,另造“幄”字。会意。从尸,从至。尸,与房屋有关,“至”表示来到。人来到这里居住之意。本义:帐幕。“幄”的本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灏曰:“古宫室无屋名。古之所谓屋,非今之所谓屋也。”-屋,居也。 、 《诗·大雅·抑》。传:“屋,小帐也。”-尚不愧于屋漏。 、 《汉书·南粤王佗传》-去帝制黄屋左纛。 、 《汉书·陆贾传》。师古曰:“黄屋,谓车上盖也。”-去黄屋称制。
【组词】
屋幕、 屋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