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19:2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19:28:43
束置高阁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将物品捆绑起来并放置在高高的架子上。基本含义是指将某物搁置不用,或不再关注和使用。
在文学中,束置高阁 常用来形容书籍、艺术品或某些计划被遗忘或不再实施。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人不再使用或关注的物品,如旧衣物、旧玩具等。在专业领域,如图书馆学或档案管理,这个词汇可能指将不常用的资料存放在不易取用的地方。
束置高阁 这个词汇源自汉语,字面上的“束置”意味着捆绑和放置,“高阁”则指高处的架子。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不再使用或关注的物品。
在文化中,束置高阁** 常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对传统文化的忽视或遗忘。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反映出技术进步或社会变迁导致某些物品或传统被边缘化。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淡淡的忧伤和怀旧,联想到了被遗忘的记忆和不再使用的物品,如旧照片、旧书信等。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将一些不再穿的衣物束置高阁,后来在搬家时才发现它们,引发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岁月如梭,
旧梦束置高阁,
时光的尘埃,
覆盖了往昔的辉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布满灰尘的高架上,摆放着一些被遗忘的物品。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安静的图书馆中,书架间的轻微响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ut on the shelf" 或 "lay asid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相似,都指将某物搁置不用。
束置高阁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它不仅描述了物品的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过去的态度和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至于濂、洛、关、闽之学,不究礼乐之源,独标性命之旨,义疏诸书,束置高阁,视如糟粕。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置】
(会意。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置,赦也。 、 《汉书·尹赏传》。注:“放也。”-见十置一。 、 《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 《史记·吴王濞列传》-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
3.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4.
【阁】
(形声。从门,各声。本义: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
门限。
【引证】
《说文》-閣,所止扉也。门开则旁有两长橜杆辂之,止其自阖也。 、 《左传》。-高其闬阁。 、 《尔雅》。郝懿行疏:“此阁以长木为之,各施于门扇两旁,以止其走扇。”-所以止扉谓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