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3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38:13
“乘桴浮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乘坐木筏在海上漂浮。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里的“桴”指的是用竹木编成的筏子,比喻在理想无法实现时,选择隐退或逃避现实。
在文学作品中,“乘桴浮海”常用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对理想的追求受阻时的无奈和逃避。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人生哲学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或社会现象。
“乘桴浮海”出自《论语》,是孔子在谈论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的一种比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表达在困境中选择逃避或寻求心灵慰藉的情境。
在**传统文化中,“乘桴浮海”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一种无奈和逃避的态度,尤其是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时。这种态度在历史上多次被文人墨客用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感觉,联想到一个人在茫茫大海中孤独漂泊的画面,象征着在现实世界中的孤独和无助。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朋友在面对职场压力或人际关系的复杂时,选择“乘桴浮海”,暂时远离喧嚣,寻求内心的平静。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喧嚣的都市,我梦想乘桴浮海,寻找一片宁静的天空。”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坐在简陋的木筏上,漂浮在广阔无垠的海面上,海风轻拂,波涛微荡,这种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遥远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ail away”或“escape to the sea”,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一种逃避现实、寻求自由的愿望。
“乘桴浮海”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的无奈和逃避心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人的心理状态,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
1.
【乘】
用以指车兵。
【引证】
《左传》-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
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用以称一般的史书。
【引证】
《孟子》-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组词】
乘籍
2.
【桴】
(形声。从木,孚(fú)声。本义:房屋的二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桴,栋名。 、 《尔雅·释宫》。注:“屋稳。”-栋谓之桴。 、 《字林》。按,凡五架屋,正中曰栋,亦曰阿,次曰俘,亦曰梁。-桴,极也。 、 何晏《景福殿赋》。注:“重栋也。”-重桴乃饰。 、 东汉·班固《西都赋》-荷栋柎而高骧。
【组词】
桴栋
3.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4.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