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2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25:05
词汇“判状”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专业的法律术语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的词汇。由于其不常见,我将尝试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判状”字面意思是指判决书或判决文状,通常在法律领域中使用,指的是法院对案件作出的正式书面决定。
在法律语境中,“判状”通常指的是法院对案件审理后作出的书面判决,包括对案件的认定、法律适用和判决结果等内容。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描述法律程序的严肃性和正式性。
“判状”一词由“判”和“状”两个字组成。“判”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判断、裁决的意思,“状”字则有文书、文状的含义。在古代法律文书中,判决状是记录判决结果的重要文件。
在**传统文化中,法律文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正式性,判决状作为法律文书的一种,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对于普通人来说,“判状”可能带来一种正式、严肃甚至压抑的情感反应,因为它关联到法律程序和可能的不利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可能不会直接接触到“判状”,除非涉及到法律诉讼。对于法律专业人士来说,理解和处理判决状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在创作中,可以将“判状”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元素,代表正义、权威或法律的不可侵犯性。
视觉上,“判状”可能让人联想到正式的文件、印章和法律文书的格式。听觉上,可能与法庭的庄严氛围和法官的宣判声音相关联。
在不同法律体系中,类似的法律文书可能有不同的名称,但其功能和形式可能相似。
“判状”作为一个法律术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但在法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法律程序的产物,也是法律权威的体现。对于学*法律或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理解和正确处理判决状是基本要求。
1.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
2.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